tags: 治则
pages: 267 268
aliases: 虚则补之
补其不足,即“虚则补之”,适用于人体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的虚证。
对“阴虚则热”所出现的虚热证,治宜滋阴以抑阳,即唐·王冰所谓“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”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注语
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
称之为“阳病治阴”。“阳病”指的是阴虚导致阳气相对偏亢,治阴即补阴之意。对“阳虚则寒”所出现的虚寒证,治宜扶阳以抑阴,即王冰所谓“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”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注语
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
称之为“阴病治阳”。“阴病”指的是阳虚导致阴气相对偏盛,治阳即补阳之意。
对于阴阳偏衰的虚热及虚寒证的治疗,明·张介宾提出“阴中求阳”与“阳中求阴”的治法,见于《景岳全书·新方八阵》
:“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,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;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,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。”此即阴阳互济的方法。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,因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,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,故治疗阴虚证时,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,即所谓“阳中求阴”。治疗阳虚证时,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补阴药,即所谓“阴中求阳”。
由于阴根于阳,阳根于阴,故阴虚可累及阳,阳虚可累及阴,从而出现阴阳两虚的病证,治疗时当阴阳双补。但须分清主次而用,阳损及阴者,以阳虚为主,则应在补阳的基础上辅以滋阴之品;阴损及阳者,以阴虚为主,则应在滋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之品。应当指出,阴阳互济之调补和阴阳双补两法,虽然用药上都是滋阴、补阳并用,但主次分寸不同,且适应证候有所区别。
此法适用于阴阳亡失者。亡阳者,当回阳以固脱;亡阴者,当救阴以固脱。由于亡阳与亡阴二者都是一身之气的大量脱失,均为极危重证候,皆属气脱病机,故治疗时都要施以峻剂补气固脱,常用人参等药物大补元气、救逆固脱。
此外,对于阴阳格拒所致寒热真假病证的治疗,以反治为治则。阳盛格阴所致的真热假寒证,治宜寒因寒用;阴盛格阳所致的真寒假热证,治宜热因热用。
总之,运用阴阳学说以指导治疗原则的确定,其最终目的在于选择有针对性的调整阴阳之措施,以使阴阳失调的异常情况复归于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。